什麽是中藥注射劑?
蒲公英醫學百科顯示,中藥注射劑,是指從藥材中提取有效物質,製成的可供注入人體內,包括肌肉、穴位、靜脈注射和靜脈滴注使用的滅菌溶液或乳狀液、混懸液,以及供臨用前配成溶液的無菌粉末或濃溶液等注入人體的製劑。
常見的清開靈注射劑、雙黃連注射劑、喜炎平注射劑、脈絡寧注射劑等都屬於中藥注射劑。
中藥注射劑是我國自主創新的傳統中醫與現代技術結合的新型產物。中藥注射劑既不屬於傳統中藥,也不屬於現代西藥。
中醫不認,是因為傳統中醫裏,從來沒有注射液這一劑型,也從來沒有注射的概念。而西醫不認,是因為它並沒有走西藥那套流程和試驗,且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,也遠遠沒有達到基本要求。
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屠鵬飛認為,中藥材中很多的成分沒有經過嚴格的藥理學、毒理學評價。中藥注射劑直接進入血液,更容易引發不良反應。
注射後不良反應頻發
根據 2017 年《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》,中藥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,約有1.7萬餘起。按照給藥途徑分布,靜脈注射給藥占 84.1%,口服給藥占13.2%。
也就是說,超過八成的中藥嚴重不良反應,來源於中成藥注射液。監測數據顯示,中藥注射劑發生頻率最高的不良反應是過敏反應。而產生的原因,根據已有資料,主要是成分太複雜、雜質去不掉及直接進血管。
2006年5月,廣州一位藝術家起床發現自己有點喉嚨痛、發燒。尋常的感冒症狀,醫生卻給他注射了100毫升魚腥草,美其名曰抗感染。
但還不到一個小時,伴隨著強烈的頭暈、嘔吐症狀,這位藝術家的血壓一路走低。一陣痙攣後,她於當日中午“猝死”。
那時,魚腥草注射液正持續引發關注。同年4月,湖北一位三歲男孩在注射魚腥草後出現過敏性休克,直接死亡。
據《北青報》報道,2006年6月,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共接到魚腥草注射液不良反應5488例,嚴重不良反應258例,44人因注射魚腥草喪命。
2009年2月,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,發生3例疑似雙黃連注射液使用不良反應事件,並造成1例死亡。
這都不是孤例,根據《中藥注射液致死亡59例調查與分析》,早在2007年,就有17種中藥注射液爆出致死的案例,包括雙黃連、葛根素、柴胡、茵梔黃等,複方丹參亦在其列。
於是在2017年,人社部對進入醫保目錄的26類藥品,做了限製標注,二級以上醫療機構、重症才能使用。這些品種包括臨床常用的雙黃連注射液、清開靈注射液、疏血通注射液、銀杏葉等注射液。
終端使用上,一方麵,藥監局公布了一批中成藥修改說明書的公告,要求明確不良反應及不適用人群。另一方麵,衛健委明確規定,沒有經過係統培訓、沒有中醫醫師資格者,不能開具中成藥。
“重銷售、輕研發”下的暴利
對於中藥注射劑,一麵是頻發的嚴重不良反應死亡事件,一麵卻是高達千億的市場規模。
截至目前,全國共有約140多個中藥注射劑品種。米內網數據顯示,在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,中藥注射劑的規模持續擴大,2016年已經突破1000億元,2017年為1021.5 億元。
這背後,是藥企在瘋狂逐利,提高銷售。
比如大理藥業,公司的核心產品,正是上文提到的這類醒腦靜注射液,和參麥注射液,兩個品種合計貢獻90%以上的收入。
大理藥業自2017年上市以來,持續加大銷售投入,遠高於研發投入。
公司2017年、2018年和2019上半年研發投入分別為286.78萬元、223.88萬元和143.29萬元,費用率分別為1.05%、0.56%、0.89%,對比銷售費用率39.30%、67.48%、62.99%。可見,公司重銷售輕研發。
來源:根據公司報告整理
另外,大理藥業在2017、2018年研發領域工作人員僅為9人和7人,占公司全體員工人數僅2%左右。
無獨有偶,另一家中成藥製造公司,步長製藥也是同樣的情況。
步長製藥主要從事中成藥的研發、生產和銷售,主要產品涉及心腦血管疾病中成藥領域。可這兩年年報顯示,公司銷售費用是研發費用的近17倍!
來源:步長製藥年報
重銷售、輕研發之下,步長製藥2018年年報顯示,其主要產品丹紅注射液,2017年的市場份額為5.49%。根據同年1021.5億的中藥注射液市場規模來推算,丹紅注射液一年的營收預估高達50億元!
而據其2016年招股書數據顯示,這款注射液的毛利率高達94.64%!
此類藥企本末倒置,重銷售、輕研發,依靠“銷售火力”賺個缽滿盆盈,似乎不需要什麽研發動力。
不止中藥行業,實際上在A股的140多家醫藥上市公司中,超過40家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突破30%,最高甚至達到66%。銷售與研發的經費支出比懸殊之大,不禁讓小編疑惑,難道中國醫藥就真的不需要研發了麽?
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,美國龍頭藥企研發投入占比平均高達18%,而中國僅有4%。
中醫藥是中國人民的瑰寶,有幾千年傳承史,如何去糟粕,留精華,這是當下中國醫療界的課題,但直接往靜脈血液裏麵打中藥,這恐怕很值得討論一下。
中藥注射劑問世時間短、存在問題較多,但有社會與醫療市場需求,這是存在的必要與發展的動力。但目前安全性應是第一位的,公眾其實很需要權威的媒體和專家,用完整的數據來說服他們,中藥注射到底能不能往血管裏打?